四月初四,又逢文殊誕。民間傳說,這一天,文殊菩薩誕生了,于是,四月初四,就成了文殊菩薩的生日。在中國佛教中,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在五臺山,所以,在這一天,不少香客信眾總是要在百忙之中騰出時間,赴五臺山為文殊菩薩“慶生”。不只是五臺山,全國各地多數寺院都會舉辦或大或小的法會,來慶祝這位智慧菩薩的誕生,來為每一個人祈福。
文殊誕,和佛誕、觀音誕等其他佛教節日一樣,是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的,是佛教深入民間社會的一種重要表現,這充分顯示了佛教文化的強大生命力。信眾或游客慶祝這樣的節日,每每是盛況空前。曾于觀音誕時在普陀山南海觀音廣場,逢一香客,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手捧碩大蛋糕,為觀音菩薩過生日。今逢文殊誕,不知這位香客是否又攜蛋糕至五臺山?
有人驚嘆不已,有人甚覺好笑,但,這是事實。
凡登五臺山者,多有所求,或為名、或為財、或為利,或為健康,或為平安。無求者亦有,但畢竟是少數。
也有一部分人,是去求智慧的。
文殊,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簡稱,又稱曼殊室利菩薩,漢譯“妙德”、“妙首”、“妙吉祥”。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,諸佛之母,是般若的表征,是智慧的化身,是四大菩薩之首,因表征智慧而特顯于大乘佛教。是故民間有時稱文殊菩薩為智慧菩薩,希望他能啟人智慧。
文殊誕,誕的是智慧。這一智慧,是般若空性,是無分別,是不執著。這是文殊菩薩給予每一個人的最大財富和無上法寶。求文殊,便應求這大智慧。
何為般若空性?《文殊般若經》有言:“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,無名無相。非思量,無歸依,無洲渚。無犯無福,無晦無明。猶如法界,無有分齊,亦無限數,是名般若波羅蜜,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。”是說般若空性無邊無際,無名無相,非思量,猶如法界,而法界 “即無相”,而這又是大菩薩行處。這猶如自性,自性如虛空般廣大,無邊無際。大菩薩行在般若空性處,即是在自性中無相而行。這自性,猶如法界虛空,能覺察而無礙,這是心被般若攝受后的一種本然狀態,是心最為重要的特點。
何為無分別?常說“無二無別”,即是無分別?!毒S摩經》中有“不二法門”之說,維摩大居士示疾,文殊菩薩率眾菩薩團隊前去探疾,于維摩丈室探討不二法門。在場的三十一位菩薩,各就其所見,給出答案。最后文殊菩薩說:“照我的看法,于一切法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這才是入不二法門”。說完后,他又反問維摩詰說:“現在換我來請問你,您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。”此時維摩默然無對,眾皆愕然,唯有文殊菩薩智慧超人,得此中奧祕,向大家說:“善哉!善哉!乃至無有語言文字,是真入不二法門。”以文殊智慧解維摩之默,真是令人拍案叫絕!何為不二?不二指沒有對比,沒有比較,是一實之理,如如平等,沒有彼此之別。心中無有“二”,既是“無分別”。
如何“不執著”?我們有求,便有執著?!度A嚴經》有言: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。因為妄想而有執著,因為執著而被系縛。執著的對象是一種“相”。“相”是由無明、不了知而引發的妄想妄念,故《金剛經》強調離相,“離一切相即名諸佛。”若離妄想之“相”,則一切智、自然智、無礙智則得現前。大菩薩是離相而行的,是行在般若中的,是離相而得智慧。這應是“不執著”的真正要義,也是文殊菩薩的智慧精要所在。
文殊誕,誕智慧,誕生的不僅僅是文殊菩薩所表征的佛教智慧,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的智慧。這一智慧,人人都有。只是我們還不知道,還沒明了。我們如果能在體會般若空性中無分別、不執著,便是離諸相而得大智。這樣,文殊誕,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誕。
祈愿各位文殊誕中誕生出自性大智慧,放大光明!